(资料图)
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熊口镇革命伤残军人张炳坤的侄子张俊龙家,听张俊龙讲他伯父生前的故事,心中很受教育。
张炳坤出生于1906年8月,陕西省汉中市武乡镇明光村人。年轻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加入了贺龙元帅领导的红军队伍,跟随贺老总南征北战,因为作战勇敢,他一直担任班长。在一次战斗中,他大脑中弹,弹片无法取出,因此,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一直遭受着弹片的折磨,一变天就头痛,大脑记忆很差,忘了很多事。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新四军部队里,长期战斗在江汉平原一带。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战略反攻,张炳坤参加了解放潜江的战斗。这年冬季,老人随所在的部队攻打监利要镇毛家口时,不幸被敌人飞弹击中左腿,腿断人昏,经战地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左腿完全废了。他不能南征北战了,也不能和战友们朝夕相处了。组织上安排他到后方修养。
部队又要出发了,新的战斗又要开始,部队临行前经商讨,决定把张炳坤留下,安排在刚刚解放了的熊口集镇上修养,发放给他一笔经费,并委托当地老百姓给予照顾。全国解放后,像张炳坤这样的革命伤残军人,理应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可是,因为他头部受伤,大脑不太灵光,又丢失了原部队颁发的相关证件,他没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只能自谋生路。一个健全的贫民都很难生活,何况一个残疾人,他又怎样度日呢?为了生存,他用组织留下的未用完的钱买了一头毛驴,在周围的集市上做贩菜生意,利用两头的差价赚点生活费。就这样,他总算谋到了生活出路,后来,他被分在了村里的蔬菜队,成为一名菜农。虽然孤身一人,但他仍然省吃俭用,在队里分配给他的宅基地上盖上了房子,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这天,年近半百的张炳坤老人贩菜来到了和潜江交界的监利余家埠集镇,恰逢县里的几位领导在这里检查工作。其中一位领导正是张炳坤原部队的首长,他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这位老部下。得知张炳坤目前的处境,老首长百感交集,不仅专程派人送张炳坤回家,还亲自出面联系潜江县人民政府,帮他落实了革命伤残军人的相关待遇。
张炳坤老人一生没有娶妻生子,潜江县领导考虑他晚年体弱多病,生活需要人照顾,另外要帮助老革命完成多年的思乡心愿,于是派专人到汉中找到当地政府查访,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家中父母已去逝,只有一位小他十多岁的亲弟弟,生下两个侄儿一位侄女。得知文革期间,造反派斗过他们家,污蔑他是国民党的兵,跑到台湾去了。真金不怕火炼,公道自在人心。潜江县政府带来的消息,洗清了跳梁小丑们泼在张家人身上的脏水。经双方领导协商,将时年20岁出头的侄子张俊龙过户到湖北潜江熊口镇照看他大伯。张俊龙尽心尽力照顾大伯四年多,主要靠张炳坤老人每月不多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并不宽裕。逢年过节,相关部门的领导都会来看望慰问张老革命,当领导们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总是说,比起牺牲的烈士,我的功劳不算什么,党和政府给我的待遇已经很好了,没有别的要求。张炳坤老人于1981年去世,侄子张俊龙留在了潜江,他和大伯一样,靠自力更生过日子,不给组织添麻烦。张俊龙说,大伯生前教育他,要靠自己养活自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赞曰:
身残志坚张炳坤,甘洒热血谱华章,英雄本色终不改,换得人间幸福长。(作者:赵甫清 系熊口镇赵脑村村民)